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在 20 世紀 80 年代興起,建構主義不是一個學習理論,而是眾多理論觀點的統稱。
(一)建構主義思想淵源
1. 現實淵源
建構主義是針對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提出的。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到的知識往往是惰性知識、死的知識,這導致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重新思考傳統學習理論的不足之處。
2. 理論淵源
(1) 皮亞杰的認知主義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皮亞杰的思想中已經有了建構的思想。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認知學習觀主要在于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
(2) 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理論
20 世紀 70 年代末,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將維果茨基的思想介紹到美國以后,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維果茨基強調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 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來源于外部動作的內化,這種內化不僅通過教學,也通過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
(3) 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
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也對建構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杜威強調,教育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教育的實質就是經驗的生長和經驗的改造,學習就是在經驗中、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它強調:意義不是獨立于主體而存在的,個體的知識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建構起來的。
(二)建構主義分類
建構主義者們總是在一定層面上談論人的知識建構。一些研究者試圖根據一定的標準和維度,對建構主義進行分類,明確各種建構主義思想主旨以及彼此的異同。教育中的建構主義可分為認知(個人)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
1. 認知建構主義
個人(認知)建構主義強調個人自身在個人知識建構中的創造作用,包括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馮?格拉瑟斯菲爾德的激進建構主義、維特羅克的生成學習理論、斯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