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大腸粘膜與粘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
【臨床表現】
一、消化系統表現
(一)腹瀉見于絕大多數患者。粘液膿血便是本病活動期的重要表現。偶爾反有便秘。
(二)腹痛 有疼痛一便意一便后緩解的規律,常有里急后重。
二、腸外表現 包括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鞏膜外層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復發性潰瘍等。
【并發癥】
一、中毒性巨結腸 結腸蠕動消失,腸內容物與氣體大量積聚,引起急性結腸擴張,一般以橫結腸為最嚴重。常因低鉀、鋇劑灌腸、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阿片類制劑而誘發。出現鼓腸、腹部壓痛,腸鳴音消失。X線腹部平片可見結腸擴大,結腸袋形消失。
二、直腸結腸癌變。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結腸鏡檢查該檢查是本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病病變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內鏡下所見重要改變有:①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彌漫性充血、水腫,血管紋理模糊,質脆、出血,可附有膿性分泌物②病變明顯處見彌漫性糜爛或多發性淺潰瘍③慢性病變見假息肉及橋狀粘膜,結腸袋往往變鈍或消失。結腸鏡下粘膜活檢組織學見彌漫性炎癥細胞浸潤,活動期表現為表面糜爛、潰瘍、隱窩炎、隱窩膿腫。
【治療】
一、一般治療 對腹痛、腹瀉的對癥治療,要權衡利弊,使用抗膽堿能藥物或止瀉藥如地芬諾酯(苯乙哌啶)或洛哌丁胺宜慎重,特別是大劑量,在重癥患者有誘發中毒性巨結腸的危險。
二、藥物治療
(一)氨基水楊酸制劑 柳氮磺吡啶(簡稱SASP)是治療本病的常用藥物。該藥口服后大部分到達結腸,經腸菌分解為5一氨基水楊酸(簡稱5一ASA)與磺胺吡啶,前者是主要有效成分,其滯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接觸而發揮抗炎作用。近年已研制成5一ASA的特殊制劑,使能到達遠端回腸和結腸發揮藥效,這類制劑有美沙拉嗪,奧沙拉嗪和巴柳氮?,F已有5一ASA的灌腸劑,適用于病變局限在直腸者。
(二)糖皮質激素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療效。布地奈德為新型糖皮質激素,主要在腸道局部起作用,故全身不良反應大大減少。病變局限在直腸、乙狀結腸患者,可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不能用氫化可的松醇溶制劑)100mg、潑尼松龍20mg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鹽水100ml作保留灌腸,也可使用布地奈德灌腸。
(三)免疫抑制劑 硫唑嘌呤或巰嘌呤可試用于對激素治療效果不佳或對激素依賴的慢性持續型病例。